钓友老陈每到钓点, 先用工兵铲修整钓位, 一看就是吃过大亏!
晨雾尚未散尽的河湾,老陈佝偻的背影格外显眼。他不像旁人急着开饵调漂,反而从背包抽出一把沾着干泥的工兵铲,“嚓嚓”地削平脚下的土坎。新加入“队伍”的钓友小张忍不住打趣:“陈叔,您这是要安营扎寨啊?”老陈头也不抬,铲刃利落地斩断一丛荆棘:“年轻人,钓台不稳,心就慌。心一慌,鱼就跑咯。”
这话听着平常,却是老陈吃大亏换来的教训。三年前我们两人夜钓谈话水库,那晚突降暴雨,雨伞下老陈站起抛竿时,不慎踩到钓位前茂盛的杂草上,脚下一滑,人、竿、钓椅一并掉入水中,水立马侵到老陈脖子的位置,亲亏老陈会水,人没完全下去,我赶紧伸手拉他上岸。
然后打捞钓椅,竿子绑着失手绳也一并拉了上来,虽然没有损失什么,但这有惊有险的一幕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。自那以后,他从网上购买的那把墨绿色工兵铲便成了他鱼包里的常客。
你说他这工兵铲,就光是站稳别摔跤?其实想想,远远不止。
野钓环境复杂多变:湿滑的苔石、茂盛的杂草都暗藏杀机,盘结的树根随时可能绊倒专注的钓者,松软的滩涂更可能在搏鱼时突然塌陷。老陈的工兵铲首先解决的是“站稳”的问题。
他会削平倾斜的坡面,挖出稳固的踏脚平台;铲除湿滑的苔藓、杂草与碎石,露出下方坚实的土层;遇到盘根错节的灌木根系,便用铲刃精准截断,避免成为隐形绊索。
有次在泄洪道旁,他硬是用铲子沿着陡岸掘出半米宽的平整钓台,后来隔壁钓友因地面湿滑摔落浅滩时,众人方觉这“多余功夫”的深意。可见,它这看似笨拙的修整,实则是野钓安全的基石。
另外,杂乱的地面不仅影响安全,更干扰操作。老陈习惯用铲背将地面夯实压平,确保钓椅四腿稳固不摇晃。他会在身前清出半米见方的操作区,竿架、鱼护、饵盆各安其位。最妙的是在钓位侧后方挖出一个小型排水浅沟,防止雨水积聚浸湿装备。
去年梅雨季,当其他钓友忙着用砖块垫高钓箱避水时,老陈干燥的钓位旁,那条不起眼的小沟正默默导走漫溢的积水。由此可见,修整钓位更是对垂钓体验的深层优化。
这把工兵铲甚至延伸出意外妙用。钓点水草密布时,老陈会伸长铲柄试探前方水域,探明草区边界;淤泥底水域,他用铲面拍击水面特定区域制造震动,模拟自然落物诱鱼;遇到挂钩,铲柄绑上失手绳便成简易打捞杆。
有次钩组挂上深水树桩,众人束手无策之际,老陈将工兵铲绑在长绳上精准抛投,几下勾拉便解救了价值不菲的线组。
有人笑他固执,说现代钓椅自带调平功能,何必费时挥铲。老陈只是摇头:“机器能调平地面,调不平人心。”
他见过太多因钓位不适导致的失误:提竿时钓椅晃动错失扬竿时机;取鱼时踩到碎石惊散窝点;甚至因地面不平导致夜钓灯倾覆照亮水面驱散鱼群。这些细微的干扰累积起来,足以让一场期待已久的钓事功败垂成。
当夕阳染红水面,老陈收起擦拭干净的工兵铲。他的鱼获或许不是最多,但那份从容与安稳,却让每个细节都透着老钓手的智慧。这看似笨拙的前期付出,实则是以最小代价规避最大风险——毕竟在野钓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,稳住的不仅是脚下土地,更是那颗浮躁求鱼的心。
我是悠渔乐好,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,我们下期再见!
上一篇:韦东奕晋升北大长聘副教授?校方回应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下一篇:没有了